当前位置:首页 > 招生信息 > 本科生招生 > 正文
2021年体育学院招生宣传材料

2021年体育学院招生宣传材料

学院名称:体育学院(体育工作部)

学院网址:http://tyxy.yzu.edu.cn/

院徽:

 

G:\2021年\招生宣传材料\体育学院招生宣传材料\图片\体育学院院徽.jpg

咨询电话:0514-879720030514-87979347

人:康老师、仲老师、滕老师

传真电话:0514-87972015

微信公众号:

 

G:\2021年\招生宣传材料\体育学院招生宣传材料\图片\体育学院官微.png

体育教育专业:

专业荣誉体育教育专业始于1972年,2003年获批江苏省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2015年获批江苏省卓越体育与艺术教师人才培养项目(全省体育教育专业唯一入选),2006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得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体育教育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体育教育事业,师德高尚,系统掌握体育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基础体育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化科学素养和专业发展能力,能够胜任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训练与竞赛及管理工作的卓越体育教师。

专业核心课程: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与控制、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体育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体育心理学、健康教育学、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

毕业就业(升学)情况: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95%以上、年底就业率为100%,平均升学(含出国/境)率达到26%。就业去向主要为中小学事业编制、企事业单位、基层项目、各体育俱乐部及从事其他社会工作。近3年,毕业生考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或科研院所继续深造。

专业特色与优势:

1.先进理念引领。本专业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创新构建多元融通“五位一体”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生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顺利对接。

2.优势平台支撑。本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和专业硕士点,拥有江苏省学生心理健康运动干预研究中心等5个科研基地,并系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体育教育专业指导分会等3个学术团体挂靠单位。

3.优质资源保障。拥有雄厚的师资,省内单体面积最大(29361M2)、功能齐全的专业教学训练馆及2片专用标准田径场,充足的实验设备、教学设施和教育实习基地支撑学生卓越发展。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专业荣誉:本专业于2000年9月开始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生。本专业为江苏省普通高校重点专业、拥有江苏省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江苏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心、江苏省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等省级培训单位。2020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体育事业为核心,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具备在“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和“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两大特色方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应用型+体育”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色。

专业核心课程:社会体育导论、健身理论与指导、体育市场营销(双语)、体育管理导论、体育保健学、体育经济学、健美运动、田径、体操、健美操

毕业就业(升学)情况:近三年的毕业生人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3本以上,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初次就业率平均达95%以上、年底就业率为99%。就业去向主要为体育健身工作室、企事业单位、中小学事业编制、体育俱乐部运营管理等工作。近3年,毕业生考入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或科研院所继续深造。

专业特色与优势:

(1)建设特色课程体系,精准落实培养目标。精准落实培养目标,从“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三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社体特色”的健身、游泳、动感单车、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场馆管理等课程。

(2)依托学科优势资源,多元聚力协同育人。依托学院自身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硕士点和专业硕士学位点,聚力江苏省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等校内培训基地及校外教学实习实践基地等多方力量,协同促进学生卓越发展。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专业荣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始于2003年,2006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是扬州大学的特色专业之一,获学校C类专业品牌建设,所在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权和博士后招生权限。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围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新要求,立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新使命,培养以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为己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及人文修养的当代大学生;系统掌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项技能,具有基础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及较强职业发展意识;具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传播、推广、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指导和竞赛组织等工作的应用性较强的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运动解剖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训练学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导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武术史、中医学基础、武术套路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武术散打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毕业就业(升学)情况:近三年,本专业初次就业率平均达95%以上、年底就业率为99%。就业去向主要为体育培训俱乐部、中小学事业编制、企事业单位以及武术、民族传统体育相关工作单位。近3年,毕业生考入美国爱丁堡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扬州大学等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继续深造。

专业特色与优势:本专业为扬州大学特色专业,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获有博士学历教师2名、副教授职称教师3名;具备武术健将、一级运动员等级的教师有4名;具有国际级裁判员等级教师2名。多年来,本专业代表学校及江苏省参加国内外舞龙、舞狮、武术套路、武术散打、健身气功、龙舟等大赛中多次获得冠军佳绩,确立了武术、舞龙、舞狮运动竞赛省内领先,国内有影响。同时,专业教师多次在省、市及校获得教学成果奖及教改资助。

校友寄语

G:\2021年\招生宣传材料\体育学院招生宣传材料\图片\季浏.png

校友:季浏,1978年入扬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学习,1982年毕业。体育界首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

非常感谢我的母校——扬州大学体育学院对我的培养,让我能在大学四年中汲汲求知、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成就了今天的我!欢迎广大热爱体育的青年学子报考扬州大学,这里是是锤炼技能的舞台,是挥洒汗水的原野,是人才成长的沃土,是青年学子理想腾飞的乐园!

院长寄语

G:\2021年\招生宣传材料\体育学院招生宣传材料\图片\陈爱国.jpg

院长:陈爱国,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现任扬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体育工作部主任。现兼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学生心理健康运动干预研究中心副主任、扬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运动与脑科学研究所”首席专家等。

体育学院已有49年的办学历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风学风优良、办学条件优越、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办学的综合实力在国内知名、省内前列。欢迎大家报考扬州大学体育学院,在这里你不仅会收获知识、技能,还能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学会生活、学会生涯规划!

学院宣传图片

G:\2021年\招生宣传材料\体育学院招生宣传材料\图片\《点亮星空——重症孤独症儿童运动康复公益行动》项目获2020年江苏省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jpg

我院学生获第六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G:\2021年\招生宣传材料\体育学院招生宣传材料\图片\连续18年举办毕业生专业技能展示会暨毕业生就业推荐会.jpg

G:\2021年\招生宣传材料\体育学院招生宣传材料\图片\微信图片_20210402115237.jpg

连续18年举办毕业生专业技能展示会暨毕业生就业推荐会

G:\2021年\招生宣传材料\体育学院招生宣传材料\图片\微信图片_20210402115142.jpg

我院学生荣获首届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我院学生荣获第九届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G:\2021年\招生宣传材料\体育学院招生宣传材料\图片\我院师生参加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jpg

我院师生参加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

G:\2021年\招生宣传材料\体育学院招生宣传材料\图片\2020年我校举办江苏省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jpg

2020年我校举办江苏省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

G:\2021年\招生宣传材料\体育学院招生宣传材料\图片\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体育交叉学科前沿研究”学术创新论坛暨长三角体育学研究生学术论文报告会在扬州大学举行.jpg

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体育交叉学科前沿研究”学术创新论坛暨长三角体育学研究生学术论文报告会在扬州大学举行

电话:0514-87992015

传真:0514-87992015

地址:扬州市邗江区华扬西路196号

邮编:225127

COPYRIGHT © 2021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工作部)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